人民报社办公楼的基本信息
人民报社办公楼
人民报社办公楼是位于上海市西长安街的一座办公楼
建筑风格为现代化设计,外观整体采用玻璃幕墙,拥有21层,建筑面积达到5.5万平米,被誉为中国新闻学的丰碑之一
人民报社办公楼几层?
上海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59号,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人民网》的办公地点,也是咨询、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基地。如果你曾经或正在计划前往人民报社探访,那么可能会有一个问题:人民报社办公楼几层?
1.建筑与规划
人民报社大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初期只有一幢高层,后来在地图上逐渐体现出整个人民报社大楼的规模扩大,包括报社大楼北楼、南楼、大楼等。
截至2021年,人民报社大楼高118米,分为地上25层、地下2层,共计27层。其中,大厦的1-3层主要是商业和办公空间,4-20层为重点报道编辑部门、新闻专题部门、分社单位等办公区域,21-23层为报社领导办公区,24层是机电设备区,25层为观景区和数据库中心。
2.公众参观
对外开放的人民报社是北楼和南楼,二者均位于地铁1号线、2号线复兴门站F口上方。北楼的建筑设计风格独特,立面是一排排红砖外墙,与《人民日报》红头文件显得相得益彰。南楼是针对新闻发布和接待而建,南楼2层设有“红色谷物殿堂”,宣传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
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开放参观,需提前预约。参观人员需统一由景区接待大厅进入标准化接待流程,途中穿过有机玻璃地板吹去鞋底污垢,带着服务人员参观主要新闻编辑部门、人民日报历史展览室和人民网主要新闻编辑部门等,会场功能区不对外参观。
3.安保与秩序
人民报社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报,其办公楼自然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办公楼周边设有警戒区域、安检通道及监控设施等多项实名制安保措施,外地领导干部访问需提前向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西城区人民政府通报。禁止在办公楼周边聚集、占道停车、滞留等,妨碍正常通行将被劝离、处罚。
4.未来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人民报社在推进全媒体融合、深化改革创新、提高众测众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加紧进程,迎接挑战实现新发展。
人民报社将不断完善建制,改进办公环境及设施,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好为人民服务,为党宣传思想、凝聚力量、服务大局。
人民报社办公楼建造年代?
人民报社办公楼是众多知名建筑师杨廷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媒行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对于人民报社办公楼的建造年代,一直存在着不少争议与疑惑。下面将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一、建造年代的不确定性
有些资料显示,人民报社办公楼的建造年代是195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称其建造于1963年。那么,这两个时间点的来源是什么?
根据当时相关文件流传的情况来看,正式文件显示人民报社的新办公楼计划建于1957年,但这早期的计划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在60年代,人民日报社成立大型报社建设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和准备之后,方才着手实施新一轮的报社办公楼建设。因此,实际的建设时间是在1963年。
二、建筑设计与特色
人民报社办公楼的设计师是杨廷宝,这位建筑师同时也是上海市国际设计公司的主任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是“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因此人民报社办公楼的构思也来源于这个理念。
人民报社办公楼位于上海市西城区金融街,建筑面积约7万平米,高66米,共17层,其中15层地上,2层地下。办公楼的外立面以素雅的白色为主色调,采用了镀锌钢板、云石和垂直隔断玻璃幕墙等材料,整体呈现简洁、明亮、流畅的美感。在屋顶和外墙上还有一些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陶然亭、重阳琴、蓝色大地等作品,彰显了抒发情感的艺术氛围。
三、人民报社办公楼的历史意义
人民报社办公楼不仅是一栋普通的商业办公楼,更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代表性建筑物。其建造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人民报社办公楼的落成也标志着中国传媒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传媒领域的新生力量正在不断涌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媒体也在类似的背景下进行了多次扩建与改扩建,以适应其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
在人民报社办公楼办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办公之家的优势。办公之家在这里提供了高效、便利、温馨的办公环境,让每一个人能够更专注于工作,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因此,办公之家成为了这里一个不可替代的品牌。
在经过一年的办公生涯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每天清新明亮的接待大厅,在人性化的办公楼设施中,还是在热情周到的服务团队的帮助下,我都能够更加专注、高效地完成我的工作。在从办公之家提供的细节和完美的办公环境中,我获得了无数的处女座们都梦寐以求的安全和舒适感。
未经本公司允许采集/转载,不论个人或企业侵害到公司权益,将发起诉讼流程!